糖尿病與我

糖尿病與我

飲食 | 血糖 | 自我檢測 | 藥物 | 運動 | 體重控制
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關心您

再版序

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,約有四分之一的成人處於糖尿病前期(空腹血糖值介於100-125mg/dL),此類族群在1年之後約有5-10%可能進展為糖尿病。要阻斷真正惡化成糖尿病,一定要靠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,如肥胖、腰圍過粗、不健康飲食、不運動、吸菸等才有辦法。

目錄

  • 壹、認識糖尿病
  • 貳、糖尿病病人的飲食
  • 參、糖尿病病人的運動
  • 肆、藥物治療
  • 伍、低血糖
  • 陸、高血糖急症
  • 柒、慢性併發症
  • 捌、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照護
  • 玖、生病時的處理
  • 拾、足部自我照護
  • 拾壹、口腔保健
  • 拾貳、旅行
  • 拾參、新冠肺炎 (COVID-19)
  • 拾肆、疫苗注射
  • 拾伍、肺結核篩檢
  • 拾陸、心理調適
  • 拾柒、糖尿病防治相關之資源

壹、認識糖尿病

一、糖尿病的分類

包括第1型糖尿病、第2型糖尿病、其它型糖尿病、妊娠性糖尿病。

二、糖尿病發生的原因

當胰島素的量不夠,或是身體對胰島素降血糖的能力反應不佳也就是胰島素阻抗時,體內無法充分利用葡萄糖,導致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超過正常,則可能發生糖尿病。

三、糖尿病的診斷

診斷標準 數值
空腹血漿葡萄糖 ≥ 126 mg/dL (7.0 mmol/L)
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葡萄糖 ≥ 200 mg/dL
糖化血色素 ≥ 6.5%

貳、糖尿病病人的飲食

一、維持理想的體重

體重過重及肥胖者,良好的體重管理,藉由減少熱量攝取,增加運動量,研究顯示減少5-10%的體重,可有效改善血糖、血壓與血脂等相關代謝問題。

BMI計算公式:

BMI = 體重(公斤)/ 身高(公尺)2

分類 BMI值
體重過輕 BMI < 18.5
正常範圍 18.5 ≤ BMI < 24
體重過重 24 ≤ BMI < 27
輕度肥胖 27 ≤ BMI < 30
中度肥胖 30 ≤ BMI < 35
重度肥胖 BMI ≥ 35

二、糖尿病病人飲食原則

  1.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:全穀雜糧類、豆魚蛋肉類、乳品類、蔬菜類、水果類和油脂與堅果種子類
  2. 定時定量攝取含醣類食物:全穀雜糧類(主食類)、乳品類、水果類和蔬菜類
  3. 儘量避免攝取精緻糖類或加糖食物
  4. 多選擇高纖及多樣化的食物:如糙米、燕麥、薏仁等
  5. 少油或無油的蔬菜類可多食用
  6. 選擇低脂食物並採用優質植物油烹調方式
  7. 避免或適量飲酒

參、糖尿病病人的運動

一、運動類型

  • 有氧運動:走路、爬山、騎自行車、慢跑、游泳等
  • 阻力運動:重量訓練、彈力帶訓練等
  • 柔軟運動:拉筋運動
  • 平衡運動:特別重要預防跌倒

二、運動注意事項

  1. 運動時最好結伴而行
  2. 穿著適當的服裝與鞋襪
  3. 運動前後應做適當的暖身及緩和運動
  4. 適時補充水分及食物
  5. 隨身攜帶含糖果汁、餅乾等預防低血糖

肆、藥物治療

一、口服抗糖尿病藥物

種類 作用 常見副作用
雙胍類 減少肝臟葡萄糖釋放 腹脹、腹瀉、噁心
促胰島素分泌劑 增加胰島素分泌 低血糖,體重增加
胰島素增敏劑 增加胰島素敏感度 體重增加、水腫

伍、低血糖

一、低血糖處理

血糖低於70mg/dL或有低血糖症狀時:

  1. 立即進食15公克含醣食物(如:葡萄糖錠3-4顆、120cc純果汁等)
  2. 15分鐘後再測血糖
  3. 若症狀未改善,可再吃一次
  4. 若仍無改善,立即送醫

陸、高血糖急症

當體內缺乏足夠的胰島素時,可能會造成高血糖急症,症狀包括:

  • 口渴、多尿、疲倦
  • 皮膚乾燥、脫水
  • 意識不清、昏迷

柒、慢性併發症

若血糖未能妥善控制,可能導致:

  • 大血管病變:腦中風、心肌梗塞
  • 小血管病變:視網膜病變、腎病變
  • 神經病變:手腳發麻、刺痛

捌、自我照護

一、血糖監測

建議監測頻率:

  • 使用胰島素者:每天至少3次
  • 口服藥治療者:與醫療團隊討論

拾、足部照護

  1. 每天檢查雙腳
  2. 保持足部清潔乾燥
  3. 避免赤腳走路
  4. 選擇合適鞋襪

拾壹、口腔保健

護牙333原則:

  • 3餐飯後刷牙,每次3分鐘
  • 每3個月更換牙刷
  • 飯後及睡前一定要刷牙

資源與協助

糖尿病諮詢專線:0800-032323

國民健康署網站:www.hpa.gov.tw

拾貳、旅行注意事項

一、旅行前準備物品

  • 中英文診斷書及處方影本
  • 兩倍藥量(分開存放)
  • 血糖機及試紙、採血針
  • 預防低血糖食物:葡萄糖粉、含糖飲料、餅乾
  • 兩雙舒適鞋子(避免新鞋)
  • 足部護理用品(乳液、棉襪等)

二、旅行期間注意

  1. 隨身攜帶糖尿病識別卡
  2. 增加血糖監測頻率(因作息改變影響血糖)
  3. 預訂飛機糖尿病餐
  4. 長途飛行時每1-2小時活動下肢

三、胰島素使用者特別注意

  • 準備兩倍藥量及空針/筆針頭
  • 胰島素保存:避免高溫/冷凍,必要時使用保冷劑
  • 時差問題:與醫師討論調整注射時間

拾參、新冠肺炎(COVID-19)防護

Q:糖尿病會增加感染風險嗎?

A:是的,糖尿病病人感染後更容易出現重症,死亡率增加50%

Q:疫苗接種注意

  • 接種後2天內發燒:多喝水休息,避免高糖高油飲食
  • 持續發燒超過2天:立即就醫
  • 注射部位疼痛/頭痛:通常數天內緩解

疫情期間特別注意

  1. 保持與醫療團隊聯繫(可遠距諮詢)
  2. 避免中斷藥物治療
  3. 室內運動替代戶外運動
  4. 監測低血糖症狀(手抖、冒汗、頭暈等)

拾肆、疫苗注射

建議接種疫苗

疫苗類型 接種頻率 注意事項
流感疫苗 每年1次 保護期約1年
肺炎鏈球菌疫苗 依醫師建議 可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

常見副作用

  • 注射部位輕微紅腫(48小時內緩解)
  • 低度發燒
  • 頭痛或肌肉酸痛

拾伍、肺結核篩檢

糖尿病病人高風險族群

罹患結核病機率比常人高2-3倍,建議:

  • 每年至少1次胸部X光檢查
  • 咳嗽超過2週應就醫篩檢
  • 注意症狀:長期咳嗽、體重減輕、夜間盜汗

拾陸、心理調適

提升心理適應方法

  1. 規律運動:刺激快樂荷爾蒙分泌
  2. 呼吸放鬆:緩解壓力有助血糖穩定
  3. 參與社交:加入糖尿病支持團體
  4. 正向思考:專注「如何處理」而非「為什麼是我」

求助資源

  • 糖尿病病友全國協會 (02-23810096)
  • 心理諮商專線:1925安心專線
  • 醫療團隊心理師轉介

拾柒、糖尿病資源

一、糖尿病共同照護網

全國22縣市均已成立,提供整合性醫療服務

二、健康促進機構

  • 量身打造照護計畫(飲食/運動/用藥)
  • 專業團隊:醫師、護理師、營養師

三、支持團體

加入病友團體可獲得:

  • 照護知識學習
  • 情緒支持與經驗分享
  • 健康行為重塑

四、諮詢管道

單位 聯絡方式
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0800-032323
國民健康署 02-25220888
戒菸專線 0800-636363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